郑州这十年“成绩单”出炉

郑州发布郑州之窗2022-10-10 21:33:40

10月10日,中共河南省委举行“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郑州专场,重点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并回答记者提问。
生产总值基本保持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
记者从发布会获悉,这十年,郑州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60.9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12691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7.6%,基本保持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态势,今年上半年逆势跃升至全国第14位。
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年突破千亿元,2021年达到1223.6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21年达到1624.4亿元,是2012年的2.3倍,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城市吸引力持续提升,常住总人口数从2012年的948万增加到2021年的1274.2万,10年净流入300多万人口,“城市年轻力指数”全国第五,上榜“全国十大最多人口净流入城市”。
城市能级全面提升,迈入了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赛道,全省经济首位度由2012年的18.9%提升至2021年的21.6%,郑州正加快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
建成区面积已达1342.11平方公里
据统计,郑州全市新型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66.2%提高到2021年的79.1%,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342.11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建设,自2013年郑州地铁一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全市目前已开通运营8条线路、232.4公里、166座车站,同步在建7条线路、185.6公里、110座车站,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繁荣了城市经济,切实提升了群众出行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近三年科技创新增幅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位
这十年来,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的核心指标,分别增长13.3倍、0.69倍、14.6倍、4.7倍,尤其是近三年,年均增长幅度均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
5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这十年,郑州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经济发展蓄积新势能。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12年的2.4:51.1:46.5优化为2021年的1.4:39.7:58.9,2021年工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1.6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6.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0%提高到2021年的32.7%。
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态势强劲,成功引进超聚变、海康威视、新华三、浪潮等行业领军企业,一体推进“芯、屏、网、端、器、用”联动发展,正在着力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继落地上汽、比亚迪等龙头链主企业,构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研发、检测、后市场服务等产业链体系,5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5G、超硬材料(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聚链成圈。
郑州制造加速走向世界,成为全球苹果手机最大生产基地,宇通大中型客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0%,速冻食品占据全国60%以上市场,郑煤机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化成套化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中铁装备盾构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产业产品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5G网络规模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居全国第5位,获批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成以上汽集团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一流算力设施,打造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20个深度应用场景、131个智能工厂(车间),推动上云企业5.6万家,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协同。
规划提升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
这十年,郑州将创新摆在发展逻辑起点、创新发展增添新动能。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国家技术交易市场(郑州中心)等一大批科研功能平台挂牌运营,中科院过程所、哈工大等14家大院名所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8家,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相继挂牌,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1年全市各级各类研发平台4395家,是2012年的3.2倍。去年以来,加快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重建重振融合发展,规划提升郑东新区全域260平方公里,构建人才服务、科技金融等6大支撑体系,嵌入龙湖北、郑州东站等7大功能片区,着力构建“研发在郑州、孵化在周边、转化在全省”的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格局。
创新主体加快培育,建成各类双创载体近千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破万家,国家级孵化器23家,全省占比39%;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130家,是2012年的14.3倍,占据全省半壁江山;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500家。2021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310.4亿元,是2012年的3.85倍。
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完善提升郑州人才计划系列政策,探索推进“双即双拎包”人才服务机制,构建“人才+项目+资本+场景”协同引才模式,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1802名,汇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103名,建立院士工作站113家;研发人员数量实现倍增,拥有各类科研人员10.9万人,是2012年的2.3倍。今年以来,我们创新实施青年人才新政10条,打好生活补贴、购房补助、教育就学、医疗保障等组合拳,吸引近20万青年大学生留郑入郑发展。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超硬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2021年专利授权量6.3万件、是2012年的6.9倍,技术合同成交额306.5亿元、是2012年的15.6倍。
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
这十年,郑州全面推进“枢纽+开放”优势再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

摄影:李新华

构建立体大交通,机场二期建成投用,机场北货运区全面运营,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航空、城铁、地铁、公交、高速公路零换乘的机场城市,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覆盖全省地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4至6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主要经济区的高铁圈,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巩固。拓展对外大通道,“空中丝路”越飞越广,货邮吞吐量突破75万吨,连续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晋位全球机场40强;“陆上丝路”提质增量,获批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中欧班列(中豫号)形成“8个口岸出入境、17条线路直达”的网络,累计开行超过6000班,运行效益保持全国领先;“网上丝路”创新突破,近年来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业务辐射196个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商“1210监管模式”全国推广,形成了“买全球、卖全球”的网络体系;“海上丝路”通江达海,依托铁海、公海联运建成了内陆“无水港”。构建开放大平台,成功获批全国第四个邮政国际枢纽口岸,“2+2+9”口岸体系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城市;连续两轮获批国家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自贸试验区2.0版高水平推进,累计新注册企业超过9万家,外贸进出口400多亿元,带动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5892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多,稳居中部城市第一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300项事项实现“零材料”“刷脸办”
这十年,郑州着力抓好标志性牵引性重大改革,社会发展涌现新活力。
十年来,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深化了县域放权赋能、投融资体制、“五医”联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等重点领域改革,研究实施了数据要素市场化、RCEP示范区创建等200多项具体方案,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解决了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强力推进“放管服效”改革,2298项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2492项事项实现“掌上办”,300项事项实现“零材料”“刷脸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跃居全国重点城市第10名,市场主体超过170万户,成为全国第8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战略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有序实施,郑州金融资本投资集团、郑州数智科技集团作为第一批企业挂牌运营,国有企业党建优势更加凸显,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加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更加完善。稳步实施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按照“整合、扩区、调规、改制”的总体要求,推动各开发区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提效,郑州高新区在全国169家高新区中排名第17位。
市域内15分钟上高架、30分钟上高速
这十年,郑州着力在高品质城市建设上下功夫,城市面貌展现新形象。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2021年全市域建成区面积突破130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9.1%,分别较2012年增加946平方公里、提升12.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10年间由1.93缩小至1.69。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三环、四环和陇海路、农业路快速化工程等建成通车,中心城区“两纵两横两环”快速路网系统快速畅通,市域内15分钟上高架、30分钟上高速;累计改造“一环十横十纵”等主次干道及城市路网137条、440公里,打通断头路115条。城市品质持续提升,道路机动车违法停放等六大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城市“序化、洁化、绿化、亮化”高标准有序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出台了《郑州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了二七商圈、芝麻街1958双创园等41个项目,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多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强化数字赋能,“一局、四网、五中心、一院、一集团、一联盟”数字郑州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发展助力幸福,“两带一心”文化格局逐步形成,“山、河、祖、国”文化名片深入人心,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央视春晚分会场、金鸡百花电影节等活动让全世界感知幸福郑州。
建成沿黄生态廊道76.5公里,绘就“绿色飘带”
这十年,郑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

摄影:马健

生态本底更加厚实,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完成国土绿化提升面积116.8万亩,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2年的37%提高到2021年的41.6%,建成5000平方米以上综合公园17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3平方米,成为长江以北唯一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省会城市。沿黄生态持续向好,高质量谋划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持续开展黄河“清四乱”专项行动,治理修复58万亩黄河湿地,建成开放“两脉、三带、四区、多节点”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76.5公里。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128天增加到2021年的237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稳定退出全国后20位;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2个国(省、市)控断面全部达标,农村黑臭水体源头“动态清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双碳工作稳妥推进,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闭退出,主城区煤电机组、全市非电燃煤锅炉、全市散煤全部清零,“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市区巡游出租车、公交车、新增工程用车全部实现新能源化。
“官方带娃”模式叫响全国
这十年,郑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
民生投入保障有力,资金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每年办成一批民生实事项目,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市181个贫困村、9.6万贫困人口期脱贫退出。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达45246元、26790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86.6%、113.8%;筹集保障性住房22.4万套,加装既有住宅电梯680台、惠及30多万户家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21年达35.3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13.7%。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深入推进集团化特色化办学,创新教育英才引进培养机制,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由75%提高至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2019年的79.4%提升到2021年的84.8%,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占比大幅下降,“官方带娃”模式叫响全国。“健康郑州”建设提质提效,市县一体高质量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持续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建成“15分钟便民医疗圈”,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从6.3张增加到8.61张,所辖市县全部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6.2%提升到31.39%,常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由77.4岁提高到79.07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200多家,设置养老床位近6万张,是2012年的1.2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