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园博园部分展园美景

郑州印象2019-12-03 10:27:07

 

 

   经组委会研究决定,第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定于9月29日正式开幕。届时,郑州园博园将正式开放,喜迎四海宾朋。

  目前,园博园各项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官阶段:94个展园已基本建设完工,公共区域开始精细化扫尾和苗木养护,运营设备正在进行安装调试,各项展陈有序布展中。

  《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表示,为进一步做好地被花卉种植、展馆布展、内部调试等工作,打造出精品园区,经园博园建设指挥部研究决定,即日起至园博会9月29日开幕当天下午2点前,园博园除工作人员和工作车辆凭通行证出入外,将不对外开放,禁止游人和社会车辆进入。

  

 

  呼和浩特园

  “聆听”马头琴的天籁之音 感受摔跤、赛马和射箭文化

  内蒙古文化别具一格。近日,郑报融媒记者来到郑州园博园呼和浩特园,发现呼和浩特园展示了马头琴、摔跤、射箭、骑马和胡杨等具有内蒙古典型风格的文化,非常值得体验。 (郑报融媒记者 王军方 文/图 )

  高大的马头琴非常醒目

  呼和浩特的蒙语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历史悠久。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园位于园区主入口西北方向的华中地区城市展区,紧邻主湖区,靠近特色展园——生活花园。场地较为平整,西北高,东南偏低,占地总面积1907平方米。

  走在靠近呼和浩特园的园博园路上,一眼就看到了呼和浩特园内高大的马头琴。

 

  该园运用马头琴结合五线谱谐乐的巨型雕塑,来渲染升华“和谐”这一主题。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此而得名。

  马头琴在蒙古语称“绰尔”,木制琴身,长约1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男儿三艺”文化汇聚在一园中

  呼和浩特园的景观中蕴含着摔跤、射箭和赛马元素。

  蒙古族“男儿三艺”也称为“好汉三赛”,即摔跤、赛马和射箭比赛。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

  射箭同摔跤一样,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体育运动。蒙古族射箭是极富民族特色的,比赛分为骑射和静射。

  骑射是骑射手身着紧身彩袍的射手策马跑来,在疾驰的马背上抽弓搭箭,瞄准箭靶射箭。静射是射堆在地上的目标,目标是用许多皮筋制成的小目标堆积起来的,呈下宽上尖的塔形,一箭射中后,塔形目标全部倒塌。

  我国蒙古民族素有“马上民族”的美称。几个人在一起放牧或路上相逢也要跑几千米比比谁的骑术高,看看谁的马儿快。每当草原举行那达慕大会,近者方圆50公里,远者上百公里以外的牧民纷纷赶来聚会,大家身着华丽彩衣,配上长长彩带,显得格外英武。

  

 

  胡杨雕塑展示亿年历史

  呼和浩特园里,古老的胡杨雕塑把游客带回到亿万年前。

  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林是荒漠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它的首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千百年来,胡杨依然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

  胡杨也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胡杨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人们赞扬胡杨是“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1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3000年的胡杨,一亿年的历史。”

  胡杨枯木雕是胡杨树树体水分流失后,树木枯死,利用原生态的枯木造型略加人工修饰,形成提升景观效果的枯木雕塑。

  

 

  银川园

  大漠风光 展现神秘西夏文化

  在中国“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但这并不能磨灭西夏文化的光华,反而增添了无尽的神秘。银川园以西夏文化为设计主题,通过宏佛塔、百家姓活字印刷西夏文字块等景点,展现了神秘西夏国的文化。

  银川园通过展园的三进空间设计展示西夏文化。

  银川园还建有微缩版宏佛塔。宏佛塔在贺兰县东北潘胡乡,建于西夏晚期,是国内罕见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砖塔,通高约25米,塔身3层,平面八角形。银川园内的宏佛塔根据现存宏佛塔进行等比例微缩,力求全面真实地展现西夏晚期的佛教建筑特色。

  

 

  曲阜园

  蕴含儒家思想 每处建筑均有典故

  曲阜园位于园博园华东地区展园,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是一座展现儒家思想的北方当代园林,每处建筑均有典故。论语墙作为景园入口,由6面雕刻有论语名句及孔子故事浮雕的石墙组成。泮桥位于园区东侧泮水之上,仿照曲阜孔庙泮桥而建。泮桥在古代是建在学宫里的桥梁,学子入学称为“入泮”,在科举取仕的年代里,跨过泮桥,象征着登仕的第一步。观川亭源自曲阜尼山孔庙观川亭,与石栈道和景廊组合,是连接入口区至诗礼轩的通道,也是主要的景观组成。观川亭名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感叹岁月如同流水一样逝去,激励人们惜时发奋,后人为纪念孔子在其观川处建亭。(郑报融媒记者 裴其娟 文/图)

  国际园

  异域的风情与浪漫

  

 

  加拿大本拿比园

  今天带大家看一个独特的展园区,这里展现的是异域的风情与浪漫,这就是国际园。来,一起看看世界各地不同的园林风貌吧  

 

  捷克玛丽亚温泉市

  

 

  南非开普敦园

  

 

  德国汉诺威园

  

 

  马鞍山展园

  首个竣工的城市展园

  马鞍山展园是郑州园博园室外展园中第一个入驻的城市展园,也是首个竣工的城市展园。展园于2016年11月1日开工建设,历时4个多月后,于2017年4月16日完工。

  马鞍山园占地约1600 平方米,在以“引领绿色发展、传承华夏文明”为设计理念的前提下,以刘禹锡诗词中的陋室文化为设计依托,打造集生态游憩、悠闲漫步、植物观赏、追寻圣贤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展园,以典型的徽派古典建筑,再现唐代诗豪刘禹锡所居陋室“陋而不陋”的意境。同时展现马鞍山特色的地方性文化,同时运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将生态与文化完美结合。

  马鞍山展园入口处是放大的铺装和门楼标识,入口区与陋室遗风区相连接,形成视线开阔的入口空间。在马鞍山园中心位置,是主殿及东厢房,西侧是碑亭,上面刻着刘禹锡的《陋室铭》,在展示陋室文化的同时,满足人们休憩的需要;而在主殿的正前方,是用石头堆砌的中心花坛,花坛中间放置刘禹锡的雕像,威严、冷峻的脸上,透露着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在景观上,马鞍山园以卧龙池贯穿整个园区,通过对水系驳岸的处理,再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使园区形成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特点,同时还利用高差设计跌水,清澈的池水由跌水涌出,蜿蜒而下,碧水青山共同谱写泉水叮咚的优美乐章,令游客赏心悦目、流连忘返。(郑报融媒记者 裴其娟 文/图)

  

 

  温州展园

  瓯水尚园尽展瓯越文化

  温州展园位于园区东北角的华东地区城市展园中部,占地面积约为1830平方米,以“瓯水”为题材,以水为脉,以“江心屿”、“榕亭”、“楠溪江民居”等为建筑载体,营造了温州山水内涵和文化之源——瓯水尚园。展现温州水乡文化景观风貌,呼应园博园“传承华夏文明”之理念,体现“文化园博、百姓园博”之主题。

  瓯水、江心屿等都是典型的温州元素。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简称“瓯”,唐始改称“温州”。东瓯的历史和发展与水息息相关,当前的温州依然体现出美丽浙南水乡的风貌。近年,浙江五水共治、温州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印象江心”是温州的人文地标,瓯越文化经典遗存,瓯江标志,四大名屿之一,中国诗之岛,江心双塔是世界古灯塔百强之首;榕亭是温州母亲河“塘河”文化的物化表征,是滨水聚落空间的典型乡土要素,温州乡愁代表之一。

  温州展园引入了虚实对比的造景手法。大门口处是温州世界级非遗“细纹刻纸”技法+白色钢板,形成时尚的前景,让游客眼前一亮;瓯水善(尚)园,以水为脉,以江心屿、榕亭为主要构成主景,反映温州特有的水文化印记和人文地标,同时水脉串联“院”、“庭”、“径”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并配以温州各地特色元素。楠舍内部设置成小型会客厅,设置数字媒体装置,游客可定期与温州公园本地游客互动,真实反映温州人,实现“郑州看温州”。

  整个温州展园,现代和传统结合,材质虚实结合,既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色彩又不失现代时尚感的景观,给游人以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