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郑报全媒体记者 丁友明 图
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武建玲 通讯员 李雪丽) 四次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验收,16个区、县(市)全部通过省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验收,地下水位回升明显……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节水优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地下水压采工作,有效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坚持节水优先 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2019年,市发改委、水利局联合印发《节水行动实施方案》,郑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该方案的城市。我市通过开展政府节水精细管控、行业水效综合提升、循环减排增量利用、节水机制改革创新、节水产业及文化培育等五大重点行动,全面提升郑州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我市通过推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逐步形成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综合节水范式。
行业水效综合提升。我市以大力推进节水灌溉、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高质量农田建设为重点,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以提升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计划用水管理和推广节水载体建设为抓手,促进工业节水减排;以畅通城市水系循环、深化节水宣传教育、严格把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为关键,促进城镇节水降损。
重点地区节水开源。在南水北调受水区,我市大力推进地下水压采和水源转换工作,“十三五”期间郑州市共压采地下水9648万立方米,处置井数3225眼。
郑东新区CBD景色 郑报全媒体记者 丁友明 图
优化水资源配置 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
按照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要求,我市以扩大外来水、用好再生水、控采地下水为重点,优化配置黄河水、用足南水北调水、用好再生水,着力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
做好水资源“双控”指标管控。
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评价机制。我市以县域为单元,对区域年度用水总量即将达到控制红线的,严格限制新增取水许可;对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严禁批准新增取用地下水建设项目取水许可。
强化统一配置,建立“一体化、一张网”的水资源规划体系。我市先后组织编制《郑州都市区给水工程专项规划(2016~2030年)》《郑州中心城区及南北片区蓝线规划》《郑州市再生水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对统筹推进都市区供水一体化、优水优用、分类配置等发挥了引领作用。
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 加强全过程监管
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工作要求,我市建立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全方位、多层级对全市取用水状况进行监测管理。
建立地下水位监控三级网络。三级网络分别为:水利部自动监测井,主要分布在郑州市中东部平原超采区,共33眼,每4小时记录水位,每天向水利部监测中心自动报送数据;省水利厅布设50眼人工监测井,主要分布在区、县(市),安排专人每月6次对水位进行测量,监测数据直报省水利厅;郑州市地下水远程监控系统,以市区为主,共设置121眼,对水量、水位进行双控。
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我市推进取水口、取水户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和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提升,完成地下水监测、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开发应用,构建水资源管理信息“一张图一张网”,实现精准管理。
严格取用水监管。我市推进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核查登记各类取水口及监测计量情况,将1347个取用水单位纳入用水统计调查名录库,切实规范取用水行为,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强化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
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全覆盖
自2003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节水型城市,郑州先后四次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验收。2020年,全市16个区、县(市)全部通过省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验收,是全省第一个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全覆盖的城市。在地下水位回升方面,水利部2020年对全国37个深层地下水超采城市监测排名中,郑州第二季度地下水回升4.25米,全国排名第一;第三季度回升4.61米,全国排名第一;第四季度回升3.64米,全国排名第二。
建设节水型城市 推进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把节水型城市建设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充分发挥市节水行动工作小组的领导作用,统筹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设计考核机制和节水评估方案,进一步发挥全市节水效益。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刚性约束。系统推进郑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水资源规划的统筹衔接,坚决贯彻“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理念,强化水资源总量和强度控制、细化水资源分配调度。编制好供水“一张网”规划,做好大水厂和小型污水处理站的全局分布,构建分类分层的供水、污水、水利工程投资责任机制,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再生水利用效率。
优化体制机制,统筹系统推进。加强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系统推进“一条龙”管水治水。加强部门联动,把老旧小区管网改造和地下水压采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节水工作协同推进;加强行业互动,制订各行业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做好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推荐和推广;加强全民行动,创新节水宣传方式方法,统筹利用贾鲁河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优质宣教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节水氛围。
加强中水利用,推进管网建设。提高再生水处理工艺和水平,将再生水纳入全市统一供水体系,通过价格机制、舆论推广、政策激励等方式,提升中水利用效率。持续推进郑州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强“节水三同时”工作,加强城市管网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网覆盖范围、降低管网漏损率。